信仰文章,神学家文章

清教徒的默想实践

作者:周必克

默想带来应用,默想带来医治,默想带来引导。”—库沃维尔(Ezekiel Culverwell)

   灵命成长本是基督徒生命的一部分。彼得教导基督徒“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后3:18)。《海德堡教理问答》说,真正的基督徒相信他们是基督的肢体,与基督的受膏有份。他们靠着基督开始新的生活,并有上帝赐下的圣灵为证。靠着圣灵的力量,他们“求在上面的事”(西3:1)。他们必然期盼灵命成长,因为“靠真信心与基督相连的人必会结出感恩的果子。”

   今日基督徒灵命成长的一个障碍就是,忽略对属灵知识的培养。我们用于祷告和读经的时间不够,并且我们已经放弃了对默想的操练。可悲的是,默想一词曾被视为是基督徒的核心操守,是“与祷告相联的、为祷告所做的极为重要的准备。”现今默想却成为与不合乎圣经的新纪元运动(New Age)相关的术语。我们理当谴责那些进行超验默想和其他各种放松大脑的训练,因为这类活动与假宗教相关,如佛教和印度教,但与圣经毫无关系。这种默想的焦点在于倒空大脑,脱离世界,融入所谓的宇宙心灵(Cosmic Mind)—而非相联于、倾听于、服侍于活生生的、有位格的上帝。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人身上看到安静反思和持久默想的重要性。

   基督教会曾一度深入地进行合乎圣经的默想,这种默想包括脱离罪恶,爱上帝和爱邻舍。在清教徒时代,无数的牧师传讲如何默想,并就此主题撰文著书。我们将在本章查看清教徒的默想艺术,考察默想的性质、责任、方式、主题、益处、障碍和作为自省的默想。我们若视清教徒为导师,或许能在这个时代复兴合乎圣经的默想实践。

   一.默想的定义、性质和种类

 默想或深思的含义为“思想”或“反思”。大卫说:“我默想的时候,火就烧起”(诗39:3)。默想的意思还有“轻柔的谈话声,低语,嘴唇发出声音……含有我们所说的自言自语。”这种默想包括低声背诵记在心中的经文。

圣经常常提到默想。《创世记》24章63节说“天将晚,以撒出来在田间默想。”尽管约书亚的主要职责是带领以色列人征服迦南,但是主却命令约书亚昼夜思想律法书,好使他谨守遵行那书上所写的一切话(书1:8)。默想一词在《诗篇》中出现的次数比在其他经卷中出现的总和还要多。《诗篇》第一篇提到,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大卫在《诗篇》63篇6节说,他在床上记念主,在夜更的时候思想主。《诗篇》119篇148节写道,“我趁夜更未换将眼睁开,为要思想你的话语。”

思想、反思或深思都会预设默想的主题。正式的默想往往针对重大的主题。例如,哲学家默想诸如物质和宇宙之类的概念,而神学家则反思上帝、永恒的法则和人的意志。

清教徒不厌其烦地强调:合乎圣经的默想包括对三位一体的上帝和其圣言的思想。清教徒的默想扎根于鲜活的圣言—耶稣基督和上帝书写的圣言—圣经之中,这就与那些假冒的灵修或神秘主义拉开了距离,后者强调的沉思是以放弃行动、脱离圣经内容为代价的幻想。

对清教徒而言,默想既操练头脑,又操练内心。基督徒不但用理智,也用情感接近默想的主题。华森(Thomas Watson)将默想定义为“我们对心灵进行的神圣操练,为要记住并认真地思想上帝的真理,且亲自应用这些真理。”

克莱美(Edmund Calamy)写道:“真正的默想是这样的,当一个人开始默想基督的时候,他的心会因对基督的爱而燃烧;当他默想上帝的真理时,他会因真理而改变;当他默想罪时,他心中会充满对罪的憎恨。”他还说,为了进行正确的默想,必须通过三道门:理解之门、心灵情感之门和生活实践之门。“当你默想上帝的时候,就要与上帝同行;当你默想基督的时候,就要感到他的珍贵,并愿活出顺服他的生活。”

默想是清教徒每天生活中的本分,它会增加基督徒履行其他生活本分的力量。就如汽油润滑引擎一样,默想也会使基督徒更加勤勉地操练上帝设立的其他的施恩方式(读经、听道、祷告和基督的其他教训),[10] 增加恩典的标记(悔改、信心、谦卑),加深信徒之间的关系(爱上帝、爱弟兄姊妹、爱邻人)。

清教徒提到了两种默想:偶然的和刻意的。克莱美写道:“一种是忽然、短暂、偶然地默想属天之事;一种是严肃、专门、刻意地默想。”偶然默想就是把感官观察到的事物“提升为属天的默想。”信徒把眼见耳闻之事“当作登上天堂的梯子。”这正是大卫在《诗篇》第8篇中看到月亮星宿时联想到的,也是所罗门在《箴言》第6章看到蚂蚁时联想到的,也是基督在《约翰福音》第4章看到井水时联想到的。 曼顿(Thomas Manton)解释道:“上帝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仪式训练古时的教会,使他们看到一件普通物体,就会联想到属灵之事;我们的主在新约中用寓言和比喻教导我们,这些寓言和比喻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使在世上处于各行各业的信徒都能有一颗属天的心灵,这样,无论我们是在商店、还是在织布机前,还是在田间,都仍然能够想到基督和天国。”

偶然默想—或“即兴”默想 —对信徒相对容易,因为这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同任何人在一起都可以进行的一种默想。人的心灵若充满了属灵之事,那么他很快就知道如何通过自然之事思想属灵之事,而被世事充满内心的人则不然,因为就算是属灵之事在他们那里也会变得庸俗不堪。就如曼顿所写:“一颗慈爱之心就像蒸馏器一样,它能从所遇之事中提练出有益的默想。正如它在上帝中寻求万事,它也在万事中寻求上帝。”

几乎清教徒所著的关于默想的每本著作都提到了偶然默想。有些清教徒,如斯布司托(William Spurstowe),泰勒(Thomas Taylor),布瑞(Edward Bury),和路肯(Henry Lukin),都用专著论述偶然默想。

然而,偶然默想有其危险之处。豪尔(Joseph Hall)主教提醒说,不加约束的偶然默想很容易偏离圣言,成为迷信,就像罗马天主教灵修中的情况一样。[17] 人的想像力必须受到圣言的约束。

对于偶然默想能够进行到何种程度,在清教徒之间并未形成共识。考夫曼(U. Milo Kaufmann)在《天路历程和清教徒默想传统》(The Pilgrim’s Progress and Tradition in Puritan Meditation)一书中说清教徒有两大不同的默想传统。他说,豪尔通过1606年出版的著作《神圣默想的艺术》(Art of DivineMeditation)引领了默想文学作品的发展。考夫曼认为豪尔在神学方面是一位温和的清教徒,尽管在教会组织方面并非如此。豪尔将默想中的想像力限定在圣言的范围内。这极大地影响了安布罗瑟(Isaac Ambrose)和胡克(Thomas Hooker),这些在十七世纪五十年代进行创作的作家,以及欧文(John Owen)和克莱美,他们属于此后另一代作家。考夫曼认为,大多数清教徒作家与罗马天主教的作家不同,他们“不愿默想基督生命中的事件,更愿默想圣经中的教义或具体的教导。”

根据考夫曼的研究,西比斯(Richard Sibbes)和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打破了这一传统,提出对圣礼和天国进行默想。特别是西比斯,他强调尽管不受束缚的想像力会给灵魂带来许多伤害,但是灵魂也能“从中获得许多好处。”用地上的词汇来表达天上的事,例如用宴会表达天国,用婚姻表达与基督的联合,这会“给我们的想像力提供很大的遨游空间……会有许多属灵的收获,”西比斯这样写道。 考夫曼相信西比斯所著的《灵魂的冲突》(The Soul’s Conflict)一书改变了巴克斯特,使他强调那种在感官对象和信心对象之间进行对比而产生的想像力。随后受到鼓舞的约翰·班扬(John Bunyan)写出了《天路历程》,他在这本书中发挥想像力,使用了大量影响信徒灵命成长的主题。

尽管考夫曼的评论有一些道理,但是他对清教徒所担忧的越过圣经的想像力却欠考虑。清教徒对过分自由的安瑟伦(Anselm)、伊格那修(Ignatius of Loyola)和其他罗马天主教徒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他们用五种感觉来构想福音故事,特别是基督的被捕、审判、钉十字架和复活。[21] 另外,考夫曼对豪尔和安布罗瑟的消极评价并没有顾及到这两位作家的贡献,即:他们对属灵的想像力和运用感觉给予了极大的自由。[22] 豪尔的《沉思录》(Contemplations)和安布罗瑟的《定睛耶稣》(Looking Unto Jesus)使信徒能够自由地进行默想,却不越过圣经的边界。这一平衡在清教徒传统中至关重要,正因如此,在如何运用被洁净的想像力方面,清教徒堪称我们的导师。

最重要的默想方式是每天在固定时间里进行的刻意默想。克莱美说,“当人分别出……一些时间,进入私室,或独自漫步,严肃且刻意地默想属天之事。”才会有刻意默想。这种刻意落在上帝、基督和真理之上,就像“蜜蜂落在花上,钻入花心,甜蜜地吮吸一样。”这“是灵魂的反思,灵魂通过这种反思回归自身,思考它知道的一切”主题,包括它的“原因、结果、和性质。”

怀特(Thomas White)说,刻意默想有四个源头:圣经、基督教的实践真理、神圣时刻(经历)和讲道。特别是讲道为默想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正如怀特所写,“听受一篇并默想一篇讲道胜于听受二篇,却不默想任何一篇。”

有些清教徒将刻意默想分为两部分:直接默想和反思默想(或“反身默想”),前者聚焦于默想对象,后者聚集于进行默想的人。直接默想是“认识中的沉思活动,”而反思默想则是“良心的活动。”直接默想用知识光照理智,而反思默想则用良善充满心灵。

刻意默想可以是教义式的,以圣言为对象;也可以是实际的,以我们的生活为对象。古革(Thomas Gouge)把刻意默想中的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写道,“固定的刻意默想就是严肃地用理智思想某些属灵或属天的主题,并在其中与自己对话,最终温暖心灵,加深情感,巩固更加热爱上帝、恨恶罪恶等的决心。”[27]

巴克斯特说,“固定和严肃” 的默想与“偶然和随意”的默想有很大的不同,就如在固定时间里的祷告与在日常忙碌中自发的祷告不同一样。对于敬虔,两种默想都十分重要;它们都满足了头脑和心灵的需要。[29] 若无内心的应用,默想不过是一种学习。正如华森所言,“学习是为了发现真理,默想是要在灵性上强化真理;”前者探索金矿,后者挖掘金子。学习就如冬天的阳光,其热量和影响非常微小:默想……则会融化冰冻的心灵,使其流出爱的泪滴。”

   二.默想的责任和必要性

   清教徒强调默想的必要性。他们说,首先,上帝命令我们默想他的圣言。单就这个理由就很充分。他们引用了大量的圣经文本(申6:7;32:46;诗19:14;49:3;63:3;94:19;119:11,15,23,28,93,99;143:5;赛1:3;路2:19;4:44;约4:24;弗1:18;提前4:13;来3:1)和事例(麦基洗德,以撒,摩西,约书亚,大卫,马利亚,保罗,提摩太)。如果我们忽视默想,那就说明我们轻视上帝和他的圣言,表明我们并不敬虔(诗1:2)。

  其次,我们应当把上帝的圣言当作他写给我们的书信来默想。华森说:“不能让上帝的话语一闪而过,而应在上帝写给我们的圣言中默想他的智慧,和他赐给我们圣言中的慈爱。”这种默想将会点燃我们对上帝的感情和挚爱。就如大卫所说:“我又要遵行(原文作“举手”)你的命令,这命令素来是我所爱的。我也要思想你的律例”(诗119:48)。

   第三,若无默想,我们就不会成为坚定的基督徒。就像曼顿所说:“除非持续地默想上帝的应许,并以此滋养信心,否则信心就会干枯甚至死亡;正如大卫在《诗篇》119章92节所说,‘我若不是喜爱你的律法,早就在苦难中灭绝了。’”华森写道,“放弃默想的基督徒就像没有武器的士兵,或像没有工具的工人。若无默想,上帝的真理就不会在我们这里停留;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刚硬,记忆变得模糊,放弃默想就会丧失一切。”

  第四,若无默想,传讲的圣言就对我们无益。斯加德(Scudder)说,读经而无默想就像活吞“难以消化的生食”。 巴克斯特也说,“人可能吃的太多,却会消化不良。”

  华森写道:“对真理的知识和对真理的默想十分不同,就像火炬之光与太阳之光一样:在花园里放盏灯或火炬,对花园毫无影响;而太阳则有十分甜美的影响力,阳光会使植物生长,香草开花。知识就像在悟性中点燃的火炬一样,其影响力微乎其微,并不能使人变得更好;但是默想就像阳光一样,通过情感发挥作用,温暖心灵,使人变得更加圣洁。默想是从真理中获得生命。”

  第五,若无默想,就会减弱祷告的功效。曼顿写道:“默想是介于圣言和祷告之间的本分,它与二者都有关系。圣言滋养默想,默想滋养祷告;我们必须听取圣言,才不会陷入错谬。我们也要默想,以免落入荒芜。我们要时常同时操练这些本分。默想必须在听取圣言之后,在祷告之前。”

   第六,若无默想,基督徒就不能捍卫真理,因为他们没有支柱和对自我的认识。如曼顿所写:“不会默想的人也不会认识自己。”华森说:“默想造就了基督徒。” “故此,你看到了默想的必要性,”乌歇尔主教(Archbishop James Ussher)说:“如果我们真想进入天国,那么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进行默想。”[40]

   最后,我们还要补充的是,默想是准备讲道的必经之途。若无默想,讲道就会缺乏深度的理解、丰富的情感和清楚的应用。本格(Bengel)对学习希腊语新约的学生的指导抓住了这种默想的本质:“Te totam applica and textum ; rem totam applica ad te”(把自己完全放入经文;把整个事件应用到自身)。

  三.默想的方式

  清教徒作家对默想有一些原则和要求。下面我们考察清教徒的相关论述,如默想的频率及时间,默想的准备和默想的原则。

   1、频率和时间

   首先,神圣默想必须频繁地进行—理想的状况是一天两次,如果时间和职责允许;当然最少一天一次。如果上帝要像约书亚那么繁忙的总指挥昼夜默想祂的律法,那么难道我们不应该每天早晚默想上帝的真理吗?一般说来,我们对三位一体的上帝和祂的圣言默想的越多,我们对祂的认识也就越深。默想也会变得容易。

   默想之间间隔较长有碍于默想带来的益处。贝慈(William Bates)写道:“如果鸟儿飞离鸟巢的时间过长,那么鸟蛋就会变冷,难以孵化;若不间断地孵化,就会孵出小鸟;同样,我们若长期不履行敬虔的职责,那么我们的感情就会冷却,变得冷酷;这不利于敬虔的培养,也不会给灵魂带来慰藉。”

   第二,清教徒建议说,用固定时间来默想,并坚持在这段时间进行默想。这会为默想的本分构筑壁垒,使你“胜过任何想要忽略默想的试探,” 巴克斯特写道。让这段时间成为对你“最合适的时间,”也就是,在你最为清醒且没有其他事务的时候。清晨是一段极为宝贵的时光,因为清晨的默想会为余下的一天定出主调(出23:19; 伯1:5;诗119:147;箴6:22;可1:35)。同样,对某些人而言,夜晚则更有成效(创24:63; 诗4:4)。他们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准备“在甜蜜的默想中安息在主怀内”(诗16:7)。

   在主日进行充分地默想。在《公共崇拜手册》(Directory for the Publique Worship of God)中,参加威斯敏斯德会议的牧师们建议:“在庄严的公共聚会之间或之后,若有空余时间,就用来读经、默想和重复讲道。” 古革劝诫说:“你若品尝过神圣默想的滋味,那么你就不会有时间进行空虚无聊的闲谈,特别是在主日。” 巴克斯特问道:“还有哪天比这天更适合升上天国呢?在这天,我们的主从地上升起,完全胜过死亡和地狱,并为我们获得了天国。”

   用特殊的时光来默想。清教徒认为这样的时光包括如下几种:“1)当上帝特别地赐下能力,复兴你的灵命时。2)当你的心灵因着折磨、或恐惧、或诱惑而陷入困苦迷惑中时。30当上帝的使者召唤我们离世时;当我们的白发,或衰弱的身体、或诸如此类的死亡前兆提醒我们,离世之日已指日可待时。”[48] 4)“当一篇讲道或一次圣礼触摸到我们的内心时,或看到审判或怜悯,或上帝的护佑时,因为趁热打铁最为有效(诗119:23)。”5)“在某些严肃之事前,就如圣餐之前,在深深谦卑之前的特殊时间,或在安息日前。”

   第三,“一直默想,直到你的灵魂确实感受到了益处。”贝慈说,默想就像用湿木头生火一样。那些坚持到底的人就会生出火焰。当我们开始默想时,最初只能闻到一些烟雾,然后或许才能看到星星火花,“但是,终将感受到充满神圣情感的、朝向上帝的火焰。”坚持“至到火焰朝向上帝,”贝慈说。

   有时候在默想中并没有燃起朝向上帝的火焰。那么,你肯定无法继续默想。“绝不能屈服于懒惰,也不能允许灵性的倦怠:恶者在这两方面都有机可趁,”曼顿写道。“当你灵里的力量已经耗尽时,也可暂停默想,否则上帝的工作就如同枷锁。”

   具体用多长时间来默想,大多数清教徒都没有提出建议。然而,乌歇尔提出一周至少一小时。怀特建议说:“考虑到默想包含许多部分,如准备、思考、情感、决心等等;其中每一项都不能草草了事,因为情感不能很快被触动,而一旦有星星火花,我们也不能停止吹燃火星,至到火苗开始燃烧,所以,初学者至少[每天]需要半小时,而深谙默想之道的人至少需要一小时。”

   2、准备

  清教徒对有效默想的方式给出了一些建议,这些方式都十分依赖“内心的状况”:

  1)要把世上之事从心中清除出去,包括世上的事务和享受以及其中的困苦和焦虑。克莱美写道:“祈求上帝,不仅要离开外在的伙伴,也要离开心里的伙伴;即,脱离虚无的、属世的、搅扰的思想。”

  2)要清除内心的愧疚和罪的污染,唤起对属灵之事的热爱。铭记圣经经文和属灵真理。靠着恩典活出大卫在《诗篇》119章11节中的告白:“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

  3)要用最严肃的态度进行默想。要意识到默想的重要、伟大和具有的潜力。如果能够成功地进行默想,就能进入上帝的同在,并再次在地上感受到永恒的喜乐。 正如乌歇尔所写:“你的心里要这样思想,我所做的必须与上帝相关,而在上帝面前,一切都赤裸敞开,因此我要谨慎言辞,集中思想,以免在智慧的上帝面前发出愚妄之辞。当你与地上最伟大的君王谈话时,心里可能还会想别的事情。但是与上帝交谈,切勿如此。上帝能看透人心,所以你一定要稳住心中的舵盘。要思想三位一体中的三个位格都与你同在。”[56]

  4)找一个安静自由、没有干扰的地方进行默想。目的为要“隐密、安静、放松,因此首先要离开人群,其次要避免嘈杂,还要减少活动,”豪尔写道。一旦发现合适的地方,就坚持在那个地方默想。一些清教徒建议,可使屋子保持昏暗或闭上眼睛来默想,为了不让可见之物分心。另一些清教徒建议人们可以在大自然中散步或休憩时进行默想。每个人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5)在全能者面前保持一个敬畏的姿势,无论是坐、是站、是走还是躺卧着。默想的时候,身体应该随着情感为灵魂服务。目的为要将灵魂、理智和身体的中心放在“上帝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哥后4:6)。

  3、指导原则

  清教徒对默想的过程也给出了指导原则。他们说,从求告圣灵的帮助开始默想。祈求我们有力量管理心智,并将信心的眼睛专注于默想之事。如克莱美所写:“我愿你向上帝祈求,求他光照你的悟性,使你尽快进入默想的状态,温暖你的情感,求他祝福你用于默想的时光,你会在默想神圣之事中变得更加圣洁,你会更加克制自己的私欲,你的恩典会因此得到增加,你会更深地脱离这世界和其中的虚空,并因默想而向往天国和属天之事。”

  其次要阅读圣经,并从中选出用于默想的经文或教义。清教徒建议初学者务必挑选相对容易的主题。例如,先开始默想上帝的属性而非三位一体的教义。一次思想一个主题。

  此外,选择最适于你目前景况的主题,这将对你的灵魂最为有益。例如,若你灵里感到忧伤,就默想基督乐意接纳可怜的罪人,凡投靠他的人,其过犯都蒙赦免。如果你的良心不安,就默想上帝对痛悔之人所赐的恩典。如果你有经济上的匮乏,就默想上帝对穷困之人的奇妙护理。

  然后,记住所选经文或主题的某些方面,用于激发默想、加强信心、作为神圣引导的方式。

  接着,专注地思想经文或圣经中的主题,不要窥探上帝未曾启示之意。回忆经文,集中思想这节经文与你的主题相关的一切。联想过去的讲道和这方面的著作。

  运用“良心、圣经和自然这三本书”思考有关主题的各个方面:其名称、原因、性质、果实和结果。像马利亚一样,在心中思想这些事。用实例、比喻和反义来光照悟性,点燃情感。然后让判断力来评价你所默想的这个主题所具有的价值。

  我们来看克莱美的例子。如果要默想罪的主题,“以对罪的描述开始默想;继续思想罪的范围;思考罪的起源和原因,及罪的恶果和果效,一般的罪和个人特殊之罪具有的偶有属性和本质属性,罪的反义—恩典,罪的比喻,罪的名称,和圣经中提到与罪相关的一切。”

  要注意两点。第一,如曼顿所写:“不要用固定的规则限制自由的心灵(spirit)。上帝需要的是敬虔,不是逻辑。当基督徒把自己限制在规条和指令中时,就会陷入困境,他们的思想好像出于死水而非活泉。”第二,如果你的思绪飞散,就要控制它,进行简短的请求赦免的祷告,求主赐下能够集中心智的力量,把合适的经文再读一遍,然后继续坚定地进行默想。牢牢记住读经、默想和祷告相互关联,其中一项枯干时就转向另一项。一定要坚持不懈;不要向撒旦屈服,放弃默想。

下一步要唤起情感来荣耀上帝, 如爱、渴慕、希望、勇气、感恩、热情和喜乐。同自己的灵魂对话,包括因自己的无能和缺点而有的抱怨,并在上帝面前提出你自己灵命的需求。相信祂会帮助你。

  贝尼斯(Paul Baynes)在讨论作为恩典的“隐密方式”的默想时,首先将默想与视力对内心的影响相比,接着,与孕育和出生的过程进行对比:“就像孕育之后,就会有生产的阵痛,并在预期的时间生产一样:当灵魂经过思想的孕育,情感很快就会兴奋起来,因为情感就像火种一样,当火花碰着它,就会点燃一个思想。当情感消失的时候,意志就会起来发挥作用。”

   现在,随着记忆、判断和情感中出现的一切,把默想到的内容运用到自身,从而使灵魂进入本分,获得安慰,并使灵魂脱离罪恶。正如斐纳(William Fenner)所写:“深入你的灵魂;预备你的内心。让应许、警告、怜悯、审判和命令环绕你的心头。用默想探寻内心的轨迹。在上帝面前敞开心扉。”

   省察自己在恩典中的成长。反思过去并询问自己,“我做了什么?”展望将来并询问自己,“我决心靠上帝的恩典做什么?”不要以律法的态度发问,而要在圣灵所赐的恩典中,出于对神圣的渴慕,并盼望获得成长的机会。要谨记,“律法的工作是我们的工作;默想的工作是甜蜜的工作。”

遵循克莱美的建议,“你若想从默想中获益,就必须进入细节;你必须细致地默想基督,用灵魂深处思想基督;也要细致地默想天国,用灵魂思想天国。”活出你所默想的内容(约1:8)。让默想和实践像姐妹俩一样,携手共进。缺乏实践的默想只能使你更加有罪。

然后把应用变为决心。怀特写道:“你的决心要坚定且稳固,不[仅仅]是希望,还有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73] 下决心抵挡各种犯罪的诱惑。把你的决心写下来。最重要的是,决心一生都要“成为不断默想圣洁和属天之事的人。”以“甜蜜的顺服之心”把自己、家庭及你拥有的一切都交在上帝手中。

以祷告、感恩和诗歌唱颂来结束。斯文诺克(George Swinnock)写道:“祷告最好以默想开始,默想最好以祷告结束。”华森说,“让祷告贯穿默想。祷告使每件事都具有了神圣的光泽;默想若无祷告就像世俗的沉思一样。祷告会使默想专注于灵魂;祷告就像系在默想最后的结,避免默想的内容滑落失散。祈求上帝将那些神圣的默想永远存留在你的理智之中,并将默想的滋味存于你的心中。”

为上帝在默想中的帮助献上感恩,否则就如格林汉姆(Richard Greenham)告诫的那样:“我们下次默想就会受损。”[75]

诗歌体的《诗篇》对默想有极大的帮助,其诗歌体裁便于记忆。《诗篇》作为上帝的圣言,适于默想。作为“对灵魂的全面剖析”(加尔文),它们为默想提供了足够的材料和指导。作为祷告(诗72:20)、感恩(诗118:1)的诗篇,都可作为进行默想的有效途径和结束默想的恰当方式。豪尔写道,他在结束默想时感受到了极大的安慰,当他“在唱颂某节经文或两篇大卫《诗篇》时,心灵和声音都会升到上帝那里。大卫的诗篇向我们揭示出进行默想当有的状态。以这种方式结束默想,内心就会充满甜蜜和满足。”拉特夫德(John Lightfoot)补充说:“在公众场合绝大多数默想工作都是透过唱诗赞美来进行的。它使内心持久地停留在口中所说出的内容之上。话语在祷告和听道过程中一句紧接一句,但在唱诗的时候却有较长的停留。”

最后,不要急于从默想转入世事。以免像古革所说:“那样,就会忽然熄灭在默想中被点燃的心灵。”[77]要知道,默想一小时,“胜过听千次讲道,”乌歇尔说,“这并不是贬低圣言,而是对圣言的尊重。”[78]

    四.默想的主题

    清教徒建议了各种用于默想的主题、对象和材料。括号内的数字代表我所发现的、提倡用该主题来默想的清教徒作家的人数。此列表遵循改革宗系统神学的传统顺序。

           1、导论(prolegomena)

    1)上帝的圣言(3)

    2)护教(1)

    2、上帝论(Theology proper)

1)上帝的性质和属性(7)

    2)上帝工作和护理(7)

    3)人的主要目的在于荣耀上帝(4)

    4)上帝的威严(3)

    5)上帝的怜悯(3)

    6)创造的上帝(2)

    3、人论(Anthropology )

    1)罪的毒害和我们个人的罪(9)

    2)内心的朽坏和欺诈(5)

    3)亚当里的堕落和离弃上帝(4)

    4)人的虚空(4)

    5)灵魂的价值和不朽(3)

    6)身体的脆弱(2)

    7)世上福乐的不确定性(1)

    8)贪婪的罪(1)

   9)上帝和人之间的对比(1)

   4、基督论(Christology)

   1)基督的受难和死亡(8)

   2)基督的爱(5)

   3)基督的位格(4)

   4)福音的奥秘(4)

   5)基督的属性(2)

   6)基督的职分(2)

   7)基督的生命(2)

   8)基督的地位(1)

   4、救恩论和生活论(Soteriology and the Christian Life)

   1)上帝的应许(7)

   2)对恩典的经历性证据进行自省(5)

   3)基督徒大量的特权(3)

   4)圣灵的恩典和位格(3)

   5)信心的好处(2)

   6)成圣(2)

   7)祷告(2)

   8)上帝的诫命(2)

   9)上帝的警告和威吓(2)

   10)叛教的危险(1)

   11)得救人数的微少(1)

   12)危害灵性之事(1)

   13)爱、喜乐和希望(1)

   14)安息日(1)

   15)舍己(1)

   6、教会论(Ecclesiology)

   1)上帝的设立(5)

   2)圣餐(4)

   3)洗礼(2)

   4)听读圣言(2)

   5)教会的喜乐与忧伤(1)

   7、末世论(Eschatology)

   1)天国(10)

   2)死亡(8)

   3)审判(7)

   4)地狱(7)

   5)永恒(5)

   清教徒称这些主题为上帝所其实的清楚、有力、有用的真理。有些清教徒,例如豪尔,提供了比他人更为细致的内容。豪尔列出了八十七个默想主题,并在每个主题之后都加了一段说明文字,用于说明如何对该主题进行默想,其中包括:

名誉和地位,无知,败坏,圣洁的生活,闲话,恶友,上帝的应许,对世界的爱,满足,虚伪,幸福,对世界的爱,同伴,天和地,工作和辛劳,财富,天堂和地狱,死亡,折磨,圣战,罪,成功,在恩典中成长,骄傲,对罪的恨恶,偏见,贪婪,祷告,爱,亵渎,高贵,祷告,诱惑,蒙恩之道的运用,敬拜,幸福,顺服,悔改,野心,自负,生命的短暂,自省,逆境,折磨,信心和哲学,愉悦,罪,忠实的朋友,分裂和真理,悲伤和担忧,害怕,异教徒和基督徒,眼中的光,理智和心灵,真正的敬虔,伤害自己,心和口,对时间的运用,挂虑,护理,爱,不悦,友谊,投机买卖,谴责,嫉妒,世上的享乐,效法好榜样,时间 ,享受,善工,果实,愚蠢,行善,隐居,幸福生活,属天的矫正(heavenly correction),属天的饥渴,悔改,属灵的争战,试探中的力量,属天的思想,谦卑,死亡,生命的目的,辨别善恶,疯狂,默想本身。

  显然,清教徒认为我们对每个主题的侧重应该有所不同。因此,欧文说:“若说我从经验中观察到了什么,那就是: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对基督的位格、其国度的荣耀和基督的爱的默想来评估我们在恩典中的成长和倒退。”

  对清教徒而言,可能最重要的默想主题就是天国—我们在那里完全认识上帝、敬拜上帝并且享受与祂的同在;基督在那里坐在父上帝的右边,圣徒在那里欢喜快乐,因为他们被改变之后荣上加荣。巴克斯特写道,“默想是其他本分的生命,而天国的观念是默想的生命。” 天国是最重要的默想主题,因为:1)基督现在在天上,而我们的救恩包括靠圣灵与基督联合。祂是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和救赎。基督是天国的中心,也应该是我们所有信、望、爱的中心。2)只有我们以基督的心为心时,我们才能在现今这个邪恶的时代中活出基督。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有一颗属天的心灵,我们就会从天国的角度来看地上的时代。3)天路历程的目标就是天国。在地上,我们是朝圣者,在信、望、爱中走向天国与基督同在。

   清教徒教导说,对天国和其他主题的默想在以下三种时刻具有优先性。第一,在敬拜中,需要特殊默想的时候,特别是与讲道相关的默想。克莱美说,“上帝让我们听道,让我们默想所听到的道。”[82] 正如乌歇尔所写:“讲道只是为默想作准备。”

   好的讲道不仅用纯正的教义装备理性,而且能唤起我们的感情,并使意志远离罪恶,努力爱上帝和爱邻人。内心从头脑获取上帝的圣言,默想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并指导感情。如果人们停止对讲道的默想,随之就会失去听道的益处。

   巴克斯特写道:“为什么我们会忘记大部分讲道的内容,为什么信徒听完一个讲道又一个讲道,毫不厌倦地听道或读书,可是他们的灵魂却仍然那么饥渴呢?我想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他们对默想的无知和极大的忽略。”他还说,有些听众患有属灵方面的厌食症,因为“他们既无食欲,也不消化,”而另一些人患有属灵方面的贪食症,“他们有食欲,却不消化。”

   一些认真的清教徒往往会记下听道笔记来帮助他们默想。我们教会里有一位年长的基督徒姊妹,她决心效法这种行为。在每个安息日的晚上,她都会花一个小时的时间跪在地上,用当天的讲道记录来祷告和默想。她常常觉得这是她在安息日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

  其次,基督徒当以合宜的态度领受圣餐。为此,他当默想主耶稣为他的罪所做出的牺牲。正如怀特所写:“在我们领受圣餐之前、之中、之后都要进行默想:默想天父上帝的爱,默想圣子—耶稣基督—上帝的爱,思想祂伟大的位格,深受的苦难,及这一切完全满足了上帝的公义,我们还要以同样的方式思想圣礼的伟大、性质和作用。”

  克莱美列出了在圣礼中默想的十二个主题:“1)天父上帝在赐下基督中彰显出的大爱;2)基督舍己的大爱;3)罪之恶;4)圣餐的伟大;5)领受者自身的不配;6)领受者在属灵方面的需求;7)不配领受圣礼之人受咒诅的状态;8)按理前来领受之人的幸福状态;9)圣礼的构成[面包和酒];10)圣礼的动作[牧师的动作代表基督];11)圣礼的应许;12)因着[基督把祂的身体赐给我们]我们当以什么来报答基督。”[86] 清教徒里有些圣徒,如瑞纳德(Edward Reynolds),曾撰文帮助基督徒如何领受圣餐。[87] 欧文论述了为什么领受圣餐前的准备包括默想、自省、祈求和期待。[88] 盼望每个基督徒都做这样的准备。[89]

   第三,安息日是用于默想的特殊时机。对于敬畏上帝的人而言,这是灵命得滋养的时光,他们会在这一天为下一周储备灵粮。因此,安息日被亲切地称为“灵魂的集市日。”

   最后,对处于不同灵命程度的基督徒,清教徒给出了不同的指导,如拉纽(Nathanael Ranew)对默想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其中包括为“刚信主的基督徒,”“有一定成长的基督徒,”和为“成熟的基督徒”所写的篇章。基督徒的灵命越长,他们的默想也就越深入。

   五.默想的益处

   清教徒用大量的篇幅来说明默想的益处、妙处、用处、好处或默想带来的长进。下面就是其中一些益处:

  1、默想使我们的理性、灵性和审美都专注于三一上帝,在祂所有的位格中爱祂,并且享受与祂的同在(约一4:8)。

  2、默想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神圣真理的认识。它“揭开了真理的面纱”(箴4:2)。

    3、默想是“智慧的养育者,”因为默想使我们更加敬畏上帝,而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箴1:8)。

    4、默想帮助我们在一切属灵的困境中相信上帝的应许,在所有外在的困难中相信上帝的护理,从而扩展了我们的信心。[91]

    5、默想升华了我们的情感。华森称默想为“情感的声音”。他说:“默想孕育美好的情感,就像母鸡孵蛋一样;我们靠默想之火点燃情感”(诗39:3)。

    6、默想带来悔改并促进生命更新(诗119:59;结36:31)

    7、默想是记忆的良友。

    8、默想有助于我们把敬拜上帝视为一种可以培养的美德。默想使我们喜爱上帝的殿甚于我们自己的家。

    9、默想会把圣经经文输入灵魂深处。

    10、默想对祷告十分有益(诗5:1)。默想为祷告定好了音准。

    11、默想使我们在听道和读经中能真正地获得益处。默想使圣言“在我们的灵魂中充满了生命和能力。”贝慈写道:“听取圣言就像摄取食物,默想圣言就像消化食物;用默想消化后的圣言会生出温暖的情感,坚定的决心和圣洁的行为。”

    12、默想圣礼有助于“增加我们的恩典。”它会使灵魂中充满信心、希望、爱、谦卑和各样属灵的安慰。

    13、默想会显出罪的邪恶。斐纳写道,默想“聚集所有武器,聚拢所有力量来压制我们的罪,并与罪恶在心中进行激烈的争战。”胡克说,“默想强化了堕落带来的刺痛,它深深地刺痛了良心,”默想是“抑制罪的良药”,是“制服贪婪的妙方。”

         14、默想促使我们“尽守敬虔的本分,它会使灵魂真切地感到上帝的良善;从而使灵魂愿意尽上本分。”[96]

         15、默想有助于消除虚无罪恶的思想(耶4:14;太12:35)。默想有助于我们脱离现今罪恶的世代。

         16、默想是我们可以支取的内在资源(诗77:10-12),包括每天的生活方向(箴6:21-22)。

         17、默想有助于我们持守在信心之中;布瑞芝(William Bridge)写道:默想使我们的心“在一切外在和世界的工作中保持甘甜和敬虔。”

         18、默想是抵挡撒但和诱惑的有力武器(诗119:11,15;约一2:14)。

         19、默想是减轻痛苦的方式(赛49:15-17;来12:5)。

         20、默想有助于我们用属灵的团契和劝告帮助他人(诗66:16;77:12;145:7)。

         21、默想使我们对上帝通过祂的独生子倾注在我们身上的祝福更加感恩。

         22、默想荣耀上帝(诗49:3)。[98]

          总之,就如布鲁克斯(Thomas Brooks)所写:“默想是灵魂的食粮,属灵真理正是靠着默想的胃和热量得以消化。人若失去心脏就会失去生命,同样,人若没有默想,那么他在阅读中获得的灵粮也就无法消化……并不是读的最多的人;而是默想最多的人才能成为最好的、最甜蜜的、最智慧的和最强壮的基督徒。”

    六.默想的障碍

         清教徒领袖常常就默想的障碍向人们提出告诫。以下是他们对这些障碍回应的一个总结。

         第一种障碍:无能或无知(Unfitness or ignorance)。例如说他们“不能把思想集中在一个对象上。”他们的“思想飘浮分散,摇摆不定。”

         回答:无能、无知和思绪恍惚不能成为放弃默想的理由。你“丧失能力”不意味着上帝“丧失权利。”真理被宣讲出来,你可能不适应,因为你忽略默想,未曾热爱这个真理。曼顿写道:“罪性所导致的不情愿不会取消我们对上帝的责任,就如醉酒并不能成为奴仆逃避工作的理由。”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习“大量神圣的知识”,并且“不断地操练”学到的知识,始终依靠圣灵的帮助。之后你将发现,默想会在应有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甘甜。

         第二种障碍:繁忙。例如说“世上的工作已经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严肃认真地进行默想。”

         回答:仅在闲暇时表现出敬虔远远不够。越是繁忙就越要默想,因为在繁忙中,我们就会带着更多的需要在上帝面前默想。

         第三种障碍:灵里倦怠。这种人承认:尽管他们有良好的意愿,但是他们的灵魂却想逃避默想。

         回答:《马太福音》11章12节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的奖赏。灵里的追求可得着永恒的奖赏,为什么你却懒于寻求呢?世上的追逐只能带来短暂的酬劳,而你却孜孜不倦呢?灵里“好睡觉的,必穿破烂衣服”(箴23:21)。就如曼顿所说:“尽力强过吃力,责任之绳的约束远胜黑暗之链的捆绑。”

         第四种障碍:世上的宴乐和友谊。这种人说,他们不想过于公义,因为他们不想失去虚无的享乐和朋友。

         回答:贝慈写道,“世上的宴乐会扰乱我们的灵魂,阻碍我们的身体进行默想……要知道,敬虔的甜蜜是所有感官快乐都无法比拟的。”

         第五种障碍:心里的逆反。这种人说,他们不想背负这么艰巨的任务。他们害怕带着负罪感单独与上帝在一起。

         回答:“用基督的宝血完全洁净你的良心,”曼顿建议,然后让自己投入获得恩典的方式,包括默想(诗19:14)。

         克莱美告诫说,忽略默想的后果很严重。忽略默想会导致内心刚硬。为什么上帝的应许和警告对我们的影响微乎其微呢?因为我们没有相应的默想。为什么我们对上帝的祝福如此缺乏感恩之心呢?为什么上帝的护理和苦难无法在我们的生命中结出敬虔的果子呢?为什么我们无法从圣言和圣礼中获益呢?为什么我们如此轻易地论断他人呢?为什么我们在准备永恒之事上如此漫不经心呢?这在很大程度上难道不是由于我们缺乏默想吗?

         我们必须训练自己进行默想。绝大多数清教徒牧师都这样奉劝我们。然而极少有人,即使在清教徒的时代,将默想视为他们的责任。巴克斯特写道:“如果错过一次布道,一次禁食,一次公祷或私祷,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不安;但是如果忘记默想,那么人们则不会感到不安,或许就在今天之前他们永远都不会感到不安。”

    七.结论:作为自省的默想

         默想对清教徒而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蒙恩之道;它还是清教徒进行全面灵修的方法,它是一种合乎圣经、教义、经历和实践的艺术。清教徒的默想观在神学上源自保罗、奥古斯丁和加尔文。清教徒默想的对象主要来自圣经—这本创造之书和良心之书。正如布瑞芝所说:“默想就是为了某人自己的好处,热切地或深情地专注于某事物,从而使他的心智思想、停留并集中在这个事物上,”最终,荣耀上帝。

     1、察验

1)你的默想是为了操练“活泼的信心”吗?真正的默想与信心的操练密不可分。你可曾有过沃德(Samuel Ward)描述的这种默想?“在[默想中]将灵魂唤起与基督交谈。思想你早已相信的、习以为常的应许和祝福,事实上现在你就要默想它们,把它们放在你的舌尖,不断地咀爵,直到灵魂之颚感到些许甘甜。把它们放在一起,或分开来看:时而凝思于此,时而深思于彼。这就是新娘所说的,步入花园,品尝果实,若我用平实的话来说,就是运用信心,凭信心而活。”

2)“你心中这些属灵的思想是否使你的生命变得圣洁?”要知道,“厌倦对上帝的思考就会堕落成为魔鬼”(比较雅2:19)。

  2、责备或劝告

   1)针对非基督徒:当上帝把你造成有理性的造物时,难道祂想让你为了自私和罪恶的目的运用理性吗?上帝为什么不能充满你的思想呢?曼顿责问道“你难道想不起有个上帝和基督吗?祂的拯救和永远的荣耀难道不值得你优先思想吗?你的思想十分广泛,却都用于思想其他事物—思想那些低级的享乐之事—为什么不思想上帝和上帝的圣言呢?”

   2)针对基督徒:忽略默想应该“使我们感到恐惧和忧伤。”如果我们不默想上帝,转而默想罪恶之物,这将是多么羞辱上帝的事啊!如果说农夫会想着他的农田,医生会考虑他的患者,律师会深思他的案件,店主会想着他的商品,那么基督徒难道不应该默想他们的上帝和救主吗?

   清教徒劝诫说:“你若继续忽略默想,那就会阻碍或破坏你对上帝的爱,使得思想上帝成为负担,而向罪恶敞开了心门,且视罪恶为愉悦之事。忽略默想也会使你易于陷入各种试探和诱惑之中。简而言之,忽略默想会使你慢慢背离上帝。”

   拉纽写道:“神圣的职责不会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必须主动地履行神圣的职责。”听一听华森的劝告吧:“你若曾忽略默想,那就为你的疏忽悲伤痛悔吧,从现在开始关心默想吧!在神圣的默想中单单与上帝相联(一天至少一次)。攀登默想的山峰,当你登到顶峰,就会有纯美的景致向你显现,你会看到基督和天国。愿你记住伯纳德(Bernard)所说的话:‘哦,圣徒,不识佳偶基督,何其羞愧难当,对祂的陪伴同在又怎能体验深知!你当在默想中进入内室,或转入旷野,亲自品尝佳偶基督的怀抱。’”

[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