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伯特.布斯
知识-理解-智慧,这是古典教育三艺教学法的圣经依据。本文阐述了上帝所赋予人的学习方式及规律,希望帮助你更多理解古典教育三艺(三部式)教学法。
对于一切合理的学习来说,敬畏上帝既是开端(箴1:7),又是结尾(传:12-13)。它是上帝之创造在具体环境中的运行。如果没有了对于上帝作为生命的创造者、救赎者以及维护者的承认,那么关于某些具体事项的学习就是空洞的,而再要把这些事项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则是不可能的。这就有点像是从一本小说里随机抽取一些语句,然后试图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事,而却不愿意承认曾经有这样的一本小说或是该小说的作者。
不信主的人也会去学习,但是学完了会怎么样呢?或许他能够很精通,在执行某些特定任务时有卓绝的技艺,或许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或许能挣很多的钱。然而,“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太16:26)”如果没有火车桥的话,那么火车无论开得多顺利多快都不重要。发现自己面对亚伯拉罕却处在深渊另一边的是那位财主,哭着想要的只是那么一滴水。
虽然不信的人也会时不时地转入到真理中,但是没有了对上帝的敬畏,人无法分辨善恶(来5:14)。人是受造物,按上帝的形象造的,生活在上帝的世界中。但是,如果人不承认所有这一切,他所捡拾到的那些真理没法完全地成就它们本来的荣耀上帝的目的。
古典式学习法的发展历史可能恰巧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不信主的人怎样从上帝的世界中借来真理,然而却没有归功于上帝。作为信徒,我们对于三部式教学法应该要么是采纳,要么是拒绝,不是为了务实的原因,而是因为它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错误的。我们首要的关注点应该是:它是否符合圣经?我们关于信仰和生命的唯一准则是圣经,而不是这是罗马式的还是现代式的教学法。一切的所谓真理都应该经得起圣经标准的检验。
什么是“三部式教学法”?
我相信,到目前为止,三部式教学法是能够经得起圣经检验的。虽然罗马人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止于对上帝的敬畏(虽然在中世纪时可能有一部分人曾经如此),然而在局部范围内他们的理解确实是对的。“三部式”指的是教学的方法,也就是应该怎样教育。这种模式由三个学习的阶段组成:1)文法,2)思辨,3)修辞。这些阶段其实只是新的标签而已,他们所对应的圣经理念分别是1)知识, 2)理解,3)智慧。所有的学习都会包括这样的三个步骤,即收集特定信息(语法或知识阶段),将这些信息整合成各种恰当的关系(辩证或理解阶段),然后再将有关这些信息的理解应用到具体的场景当中,并且是通过有效的方式(修辞或智慧阶段)。上帝就是按这个方式造了我们以及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拼图游戏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那些个体的小片必须按正确的关系与其他的各片排练起来,然后我们才能看得到大图。
这三个学习的阶段会分别与其他阶段发生相互作用。没有了知识,就不会有理解和智慧。而要产生智慧的话,知识与理解也都同样很有必要。有智慧的人有能力获得甚至更多的知识以及理解,从而变得更有智慧,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应该怎样学习。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和理解,然后是智慧。聪明的六岁儿童大有人在,然而特别有智慧的却为数不多。因此,三部式教学法从年幼的儿童开始,专注于学习每门科目的“文法” – 乘法表、语言的组成部分、拼写、圣经各卷书、历史事件等等。在大约12岁的时候,孩子们会越来越多地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时,三部式教学法就会集中关注逻辑和思辨。学生会开始理解每个学习主题的地位和重要性。三部式的最后关注点是修辞。年龄较大的学生们此时可以学习怎样雄辩,以及把所学的各样应用到生活当中。
圣经很清楚地区分了这三种类型的学习,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各自的独立性。学习的每个方面都是来自于上帝的礼物。摩西称赞比撒列,“有神的灵充满他,使他有智慧、聪明、知识,能作各样的工”(出35:31)。箴言说,“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他口而出”(箴2:6); “智慧人积存知识,愚妄人的口速致败坏”(箴10:14)。但以理将上帝描述成“将智慧赐与智慧人,将知识赐与聪明人”(但以理书2:21)。
在圣经中,知识(文法)所聚焦的是那些必须被听者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的特定词汇、信息或指示。通常表现为智慧的老师指导愿意受教的学生。巴兰曾说,“得听神的言语,明白至高者的意旨,看见全能者的异象”(民24:16)。箴言清楚地显示了这种关联:”你当离开愚昧人,因为你不会从他的嘴里晓得知识”(箴14:7);“智慧人的嘴唇播扬知识”(箴15:7); “智慧人的耳求知识”(箴18:15);“我儿,不可听了教训,而又偏离知识的言语”(箴19:27); “智慧人受训诲,便得知识”(箴21:11); “你须侧耳听受智慧人的言语,留心领会我的知识”(箴22:17)。在传道书中,“传道者…将知识教训众人”(传12:9)。在玛拉基书中,“祭司的嘴里当存知识,人也当由他口中寻求律法”(玛2:7)。
在圣经中,理解(辩证)指的是分辨善恶、真假。换句话说,有理解(悟性)的人就有好的判断。他理解知识中的具体片段与整体之间的准确关系。这就是学习中的结构或逻辑。所罗门王曾祈求说,“所以求你赐我明辨的头脑(understanding mind),可以判断你的子民,能辨别是非”(王上3:9)。约伯也曾察觉到,“远离邪恶便是聪明”(伯28:28)。
真正的理解可以在对真理的顺服体现,我们可以从诗篇中看到这一点,“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聪明人(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诗111:10); “求你赐我悟性,我便遵守你的律法,且要一心谨守”(诗119:34); “求你使我有悟性,可以学习你的命令”(诗119:73); “我借着你的训词得以明白,所以我恨一切的假道”(诗119:104)。箴言说,“聪明人按正直而行”(箴15:21), 以及“富足人自以为有智慧,但聪明的贫穷人能将他查透”(箴28:11)。
上帝曾向耶利米抱怨,“我的子民愚妄,他们连我都不认识,是无知的儿女,没有悟性(have no understanding)”(耶4:22)。但以理和他的同伴则是“有高度学习能力、明察事理”的人(但1:4)。使徒约翰也曾在他的书信中指引我们认识“理解”的终极目的,就是“我们知道神的儿子已经来了,并且赐给我们悟性(understanding),使我们能认识那位真实者”(约一5:20)。这里的悟性,就是理解。
智慧(修辞)是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中进行安排、表述以及对知识和理解的应用能力。“传道者不但有智慧,还将知识教训众人;他既揣摩,又查考,也编撰了许多箴言“(传12:9)。”智慧人的舌头阐扬知识”(箴15:2)。以色列人承认所罗门的智慧,“因为看见他心里有神的智慧,能够判案”(王上3:28)。诗篇说,“义人的口说出智慧 ”(诗37:30); “我的口要说出智慧的话”(诗49:3)。箴言也支持在此方面学习,“义人的口滋生智慧”(箴10:31); “她开口就说出智慧的话”(箴31:26)。
根据传道书所启示的,智慧是对知识和理解的实际应用,“因为受智慧的庇护,如同受银子的庇护。唯有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传7:12)。“智慧使智慧人比城中十个官长更有能力”(传7:19); “智慧胜过武力”(传9:16);“智慧胜于战斗的武器”(传9:18); “但得智慧指教,便有益处”(传10:10)。你们要让“基督的道丰丰富富地住在你们心里,以各样的智慧,彼此教导,互相劝诫”(西3:16);这圣经能“使你有智慧,可以因信基督耶稣得着救恩”(提后3:15)。圣经还教导,“你们要把握时机,用智慧与外人来往”(西4:5)。
对古典术语的使用,比如,“三部式”、“文法”、“辩证”及“修辞”,是有用的,前提是我们明白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是扎根于圣经的。只有在敬畏上帝的景况里,才能收获到真正的知识、理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