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传讲,启示录

启示录||1、信这书的人有福了

启示录1:1/8

1、前言。

从本周开始,我们要陆续的为大家带来关于启示录的连续释经讲道,相信很多人对于启示录已经渴望很久,但又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就无法正确的在本书当中得到牧养,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遗憾。但非常感恩的是,有关于启示录的研究在西方的基督教学者中间已经非常明朗,对于启示录的诸般解释已经非常成熟,而且这些书籍已经翻译到中文世界,这才促进了我们当下教会对启示录的讲解,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成果,我们确实不敢触碰这眷书,恐怕我们错解神的话,以至于遭损。

由于本书的文学题材属于启示文学,对于当时的希伯来民族是家喻户晓的,但对于异文化的我们却很陌生,这就导致我们不知该如何解释里面的经文,从而给这卷书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甚至我们认为我们永远也不能正确且全面的理解这卷书。在此我们要说,这卷书本身就是给平信徒而写的,这卷书不是神秘之书,基督启示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阅读和相信的,而不是向我们隐藏的。

2、理解启示录的几种神学立场和前提。

我们要在这里简介一下各种解读启示录的神学立场和前设,为什么要和大家交代这些呢?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让大家自己思考一下,你曾经听到的启示录讲解是那种立场?你现在持守的哪种解读启示录的立场?第二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这次讲解启示录的立场和视角,以及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传承的解读立场是对的。下面我要说四个立场,前三个是我们反对的,最后一个是我们的立场。

(1)过去派立场。

这一派的立场认为,由于启示录是写给当时小亚细亚七个教会的,当时时代的读者是主要接受者,因此约翰所见所预言的所有事情都是为初期教会服务的。很自然的,书中涉及到的大淫妇巴比伦就是背到的以色列,而大审判就自然解释成提多将军毁灭耶路撒冷。

这种解释的优点在于更加俯就第一世纪的圣徒,也符合释经学原则,那就是尊重书信的第一授书人。但这种解释的缺点也太明显了,启示录本是基督赐给普世教会的,那就必然与所有民族中的教会有关,怎么可能只局限于这个阶段的以色列教会呢?这一派的立场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

(2)历史派立场。

这一派的立场认为,启示录是以约翰看异象开始,终于新天新地,所以启示录是在描述从第一世纪到耶稣二次再来中间的历史进程,本书的每个异象都对应历史的某一个阶段,在这种神学前设下,启示录就是“历史解码器”。这非常符合人的喜好,我们都希望启示录是历史解码器,这样我们就能知道21世纪到底是第几灾了,我们也知道了距离耶稣再来还差多少个异象没有实现了。在西方持守这种立场的基督徒,他们会说:巴比伦就是罗马帝国,敌基督就是穆斯林等等,但这么说就把启示录的异象限定在“西方式”中。作为中国基督徒,我还想说敌基督就是朱元璋呢,就是康熙皇帝呢,这样说就太“中方了”。

这一派的优势就在于尊重了启示录的“历史性”,因为启示录必然是对历史性的描述,但他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使人可以洞悉“神隐秘的旨意”,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基督的再来。这种神学立场的解释在中国是存在的,因为这个是人自然的理解。也就是说,出自于人性的天然立场,不需要听讲道就有的立场。

(3)未来派立场。

这一派的立场认为,从启示录第四章开始都是神对未来的指示,所以启示录的异像既不是给初代教会的,也不是给我们的,而是给将来的人的。说白了就是启示录是专门描写世界末日前后时间段的事情的。这种立场为时代论派所坚守,也是当下中国教会大部分基督徒的立场。未来派的立场中认为,根据启示录对未来的预言,在世界末日时会发生“哈米吉多顿大战”通常就是所谓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还发生“大灾难”,这里又分为灾前圣徒被提和灾后被提。他们的教训就是让我们按照经文表面的陈述来理解世界末日。

这一派之所以广为流传,备受欢迎是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人们都喜欢探讨世界末日,而这种解释正是告诉你世界末日会发生什么。第二就是这样的解释非常符合整本圣经的神国复兴精神,因为启示录结束的时候是以天国复兴为结束的。

这一派的缺点是这样的:第一、他们试图按照启示录行文的次序来推测基督再来的步骤,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犯。耶稣曾说:人子来的时候如同贼一般。第二、他们忽略了启示文学的特殊性,启示文学不是历史叙事,路得记,撒母耳书信都是历史叙事,我们可以按照他的行文来理解,但启示文学不是描写一段历史和结束。第三、他们对于异象的解读倾向于现实化。其实启示录的语言是运用了旧约圣经的语言。例如:16章中的水变血之灾、黑暗之灾、雹灾,这不是用埃及之灾在讲道吗?还有21章中生命树、生命水,这不是正在用伊甸园讲救恩的大能吗?受时代论启示录影响,一些人信耶稣居然是为了吃将来的生命果?生命果是蟠桃吗?你这是看西游记看多了。

(4)永恒象征派。

这一派的立场认为,启示录中的异象是由几个重复性的异象在不断的描写一个主题,那就是灵界的征战,从伊甸园一直到基督二次再来。这种立场的优点在于,既尊重了第一授书人,又尊重历史神学,也尊重启示文学的题材,也解读了福音之战的本质,是写给历代基督徒的。也能规避对神隐秘旨意的窥探,更不会否定异象中的历史推进。这就是我们这次解读启示录的立场与视角。

3、有关本书的简介。

(1)本书作者。

从1:1节我们看出,这卷书是出自于约翰之手,到底是哪个约翰,历史中公认的立场认为:就是使徒约翰。有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是说:如果是其他的约翰,那么通常他们为了避免人误解自己就是使徒约翰,通常都会更多标注自己是哪个地方的什么约翰。所以这里直接用约翰称呼自己,就说明毫无疑问就是大家所公知的使徒约翰。

(2)授书对象。

根据本书的2-3章可知,本书的第一授书对象就是小亚细亚的七间教会,但从永恒来说是对普世教会所写的教训。毕竟这七间教会早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启示录的启示具有普世永恒意义,而非单一的初期教会。

(3)时代背景。

使徒约翰在抒写本书时已经是垂暮之年,而且是在流放拔摩海岛上书写的,大约是在主耶稣后的92-95年间。使徒约翰被流放相当于现代的劳改犯。这个海岛是犯人的地方,而且还有从事体力劳动。在这些背景下就可知,当时的教会是处在极大的逼迫当中,所有基督在启示这些书信时,也避讳了当时政治的逼迫,采用了启示文学的方式。因为当时的政府看到约翰的这卷书,也会认为是荒诞无稽的。若没有圣灵的光照,人是看不到这卷书的亮光的。

(4)文学体裁。

什么是启示文学:简单定义就是,藉着异象来表达超越这个世界之真理。——罗伟

我们先定性这卷书是启示文学,这能方面我们研究的视角,这直接决定了我们当怎样进入这卷书。别的书信我不敢说,但启示录我得诚实的说,如果没有严谨的讲解,普通信徒确实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在众说纷纭的背景下。如果我们按照正解启示录的方式传承一两代人,那么这本书估计就不是什么难解之书了,因为他的正确解释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一、本书为何充满属灵祝福?1/3

这三节被称为本书的序言,如果启示录是一个单行本的话,那么这三节就应该是印在书皮上的话,以此显示这本书从来源上来说的“神圣性”,以及他的“祝福性”。这三节也要引起我们的极大的重视。

1、这书来源于父与基督。

在第一节经文中,约翰开宗明义的说,本书是从基督的启示而来,鲜明的表示若有人有机会得到这本书,那么他就是在读基督的启示,这是何等神圣又巨大的事情。这节经文有两个重点需要我们注意:第一,本节经文解释了父与子之间的关于真理的关系,这里的意思是说:父神对于圣徒的旨意唯独透过耶稣基督做成的救恩施行在人身上,那与基督无份的人是没有机会认识启示的。所以经文说的是:神借着基督向我们说话。总结一下第一节的次序就是:神——耶稣基督——天使——约翰——众仆人。

由于本书的第一授书对象是那群正在被逼迫的基督徒们,你知道他们读到第一句话后是什么样的反应吗?他们会非常感恩,非常珍惜,非常满足,因为基督到如今还向我们说话,我么不是被抛弃的人,我们不是没有指望的百姓,我们为基督缘故被逼迫甚至殉道是值得的。因为我所信的上帝是永活的,你看今天还对我说话。这封书信不是教导他们怎么样逃避患难与逼迫,而是教导他们在逼迫与患难中有盼望和喜乐,他们要靠着救恩坚忍下去。其实在我个人的读经经历中,我也有一个经验,那就是每当我读启示录的时候,内心都受到很大的坚固,而且充满盼望,并且学习到了坚忍的教义。本书具有极高的坚固性和安慰性。

2、我约翰只是见证者。

第二节的经文有着明显的用意,那就是这卷书不是源自于我约翰的教训,而是源自于基督的教训,这说明什么呢?那就是这卷书具有“永恒性”。我约翰的话没有永恒性,人的话会改变,人死了他的话就作废了。但如果你发现你现在读的是基督的话,那就永远有效。明白吗?永远有效。在这种意义下,约翰要求读这书的人不可以死气沉沉,而是当作现实来去领受。这卷书要求人必须要对书信有反应与回应。

3、承受这书的人有福了。

“念这书是有福的”:在当时的教会习惯中,使徒的书信都是透过一个朗读者大声朗读来传达给会众的,每个基督徒都在安静的聆听,恐怕错误任何一个字。因此经文才宣扬说:听见这书又遵守的人有福的。用现代的语言就是:那些凭着信心接受这书的人是有福的。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是有福之人,因为我们有机会聆听这书中的神的旨意。

“日期近了”:这里我们要注意,这里的意思既不是说世界末日近了,也不是说基督再来近了。不可否认在初期教会中,他们对于这一句的解读就是耶稣再来近了,但其实是对这句的误解。这里“日期近了”是相对于1节中“必要快成的事”而说的,而快成的事指的是“天国的全然实现”。站在启示录第一章背后的其实是但以理书第二和第七章。这里的近了:是表达“时间紧迫,迫在眉睫”。总结来说就是:天国更近了。

二、本书为哪些人带来祝福?4/6

1、写作目标。

从经文中我们可以轻易的知道,就是写给从以弗所到老底嘉这七间,也就是说这卷书的第一接收者是这七间教会。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是七间教会而不是六间或者八间?第二、写给这七间教会的信与我们什么关系。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要知道“七”这个数,在整卷书中多次提及,代表着“完全、整体、总数”。后面还有七印、七号、七碗等,这都表达一种“完全,整体性”。因此七间表达了神要借着对七间教会说话来对普世教会说话。第二个问题,虽然我们不是直接读者,但我们根据前面的解释可以明白,我们需要借着神对七间教会说话而领受到真理,从而有份于中。

2、问安中的角色。5/6

在这两节中,向普天下教会问安的是三一上帝。在本段中描述父神的时候为什么说:昔在,今在,永在的神呢?这里有意凸显父神在人类领域中绝对的主权与旨意。这里的“七灵”当然不是指什么天使,而就是圣灵,为什么在这里把圣灵说成是七灵呢?因为数字七是“完全,整体”的意思,要表达圣灵就是那本质完美,又要在普天下教会使人明白真道,进入天国的任务。最后论到我们的救主耶稣,这里不是单纯的用一句“耶稣基督问你们安”,而是详细的表明基督凭借什么来进行有福的问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有关主耶稣的这部分如下:那真实的耶稣用他的侍奉见证了神纯全的真理,后来借着死里复活如今已经是天上地下所有之人的王的那位,现在向你们问安!他已经用自己的血将你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使你们成为天国百姓,成为了侍奉神的人,愿荣耀永远归于他直到永远。

3、恩惠与平安。

这一份来自于三一神的问安不是向全世界每个人发出的,而是唯独向那敬拜基督的人发出的,由此可见圣徒所有的特权是何等重要。这里提到两个词分别是恩惠与平安,恩惠就是“拯救之恩”;平安:就是一个人真实的安息与祝福。其实我们现在已经不流行“写信”了,所以对于问安就陌生了。如果你在临终前需要给儿女们留一封信,你在信的开头怎么写?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如果你实践一下就会知道,你对你最爱的人最想说的第一句就是这句话:愿我的神赐给你拯救与平安。

三、本书靠着谁来施行祝福?7/8

1、我们确实要看基督腾云驾雾吗?

这里的“看那”,不是在提醒你要用眼睛去看,去看耶稣腾云驾雾。这里的看那可以翻译为:“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句是一句唤醒,唤醒人注意属灵的真理。而经文说的“基督驾云降临”,不是神话故事中的“腾云驾雾”,你是不是还再期待腾云驾雾的耶稣呢?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阅读一处经文: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但以理书 7:13 和合本)。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轰、闪电和密云,并且角声甚大,营中的百姓尽都发颤。(出埃及记 19:16 和合本)。摩西进会幕的时候,云柱降下来,立在会幕的门前,耶和华便与摩西说话。(出埃及记 33:9 和合本)。吹号的、歌唱的都一齐发声,声合为一,赞美感谢耶和华。吹号、敲钹,用各种乐器,扬声赞美耶和华说:“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那时,耶和华的殿有云充满,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职,因为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 神的殿。(历代志下 5:13-14 和合本)。

在旧约当中,云彩素来表达的都是神的临在与同在,也是神荣耀的彰显,约翰借着旧约中云彩的表达来说明,神正在透过他的儿子荣耀的显现。整句的意思就是:事实的确如此,神正在借着基督显现,而且马上要完全显现。这里不是让我们用眼睛望天,指望有一天耶稣腾云驾雾而来。有关这个立场,魏司道、罗伟、饶伯·孟恩斯都主张。

2、看见基督并哀哭是什么意思?

这段经文的焦点是在强调,将来基督必定向我们亲自显现,那时一切拒绝他的人将会有极大的爱哭,还有那些听了这书却弃绝的人。

3、神是创始成终者。

这里的阿拉法与俄梅嘎是希腊字母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这里表达是开始与结束。这一句的要点就是在宣告上帝在人类历史中的主权,在整个救恩中的主权与工作。虽然天使与人、甚至魔鬼都在其中参与,但掌管这一切的永远是上帝。因此在这里用了昔在,今在,永在的用语,表示上帝在整个救恩的全备旨意。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从古时言明未成的事,说:‘我的筹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悦的,我必成就。’(以赛亚书 46:10 和合本)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